求“芯”之战:半导体话语权的全球博弈和中国之困
▎一场求“芯”大战正在上演。
「缺芯」风暴来袭
“去年无巧不巧,就是因为疫情的原因,居家不出行了,所以大家预计汽车的销量应该是下降的。与此同时,新冠疫情之下,带动了在家办公、在线学习、娱乐等需求,使得对于PC、平板、游戏机等产品的需求激增,同时支持各类在线应用的云服务需求激增也刺激了对于服务器的需求。这些产品的需求的增长,自然也加大了对于芯片的需求。而且,这些消费级设备芯片与汽车芯片的生产流程中间有一部分是重叠的。 所以,台积电一方面接到大量消费级设备厂商的芯片代工订单,另外一方面又接到了汽车公司削减订单,晶圆代工厂当然就会把它的产能全部都转移到生产消费芯片中去了。” 等到现在,突然大家发现,汽车销量有一个报复性的增长,全球性的恢复比我们想象要快。这时,汽车厂商再回过头来加单就已经来不及了。”
-
高库存量。由于全球科技竞争影响下,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终端大厂出于供应链安全考虑,纷纷加大了关键元器件的备货量,并持续维持高库存。当芯片短缺时,头部的厂商可能会倾向于多购入某些紧缺资源,即使自己不需要那么多,但是自己拿得多了,竞争对手能拿到的资源就会少,从而影响出货,加剧了全球芯片短缺问题;
-
智能终端需求增长。随着5G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单个手机或单台新能源汽车对于半导体元器件的需求量在大幅增长,尤其是传感器、激光雷达、MCU等零部件。钛媒体App从业内人士了解到,英飞凌的一款车用芯片系列就由于新能源车的大规模装载,直接断供,且由于缺乏原材料及芯片产能受限等原因导致无法再次生产。
-
国内芯片产业无法全面供给。尽管近两年政府加大对半导体产业的支持力度,但半导体是一个全球产业分工度极高的产业,国内公司更多在IC设计环节。芯片产业链上游企业高管对钛媒体App指出,目前先进制程(7nm及以下)的芯片只能由三星、台积电代工,成熟工艺芯片的原材料也都需要进口解决,这直接导致先进芯片加工制造企业无法自主可控,在目前全球芯片短缺的大背景下,国内芯片产业链供给程度参差不齐。
-
“行业三段论”导致周期规律发生巨变。半导体行业的发展奉行三段论:从存货到消化库存再到重新拉库存。在总供应不变的情况下,需求时强时弱,存在从强转弱或从弱到强的动态变化,芯片缺货属于正常情况,且存在一定的周期性。但当下这一动态出现不平衡和矛盾点,芯片缺货的周期规律发生了巨大变化。
-
外部环境导致产能损失。去年以来,日本地震、中国台湾地震,各大晶圆厂火灾、停电事故,美国德州的冬季风暴等,导致很多晶圆制造产能损失。如近期中国台湾的新冠疫情加剧,且缺水少电事件时常发生,使得台积电、联电产能下降,作为全球晶圆代工龙头企业,其影响甚广,让本已吃紧的全球芯片产业雪上加霜。
硬币的两面
“第一,我们看好国内晶圆厂商在此次危机中通过产能提升有望加速规模成长;其次,我们看好国内封测厂商在此次危机中通过产能扩张进一步提高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三,我们看好国内设备/材料厂商受益于此次危机中晶圆/封测厂商扩产过程中对设备尤其是国产设备的采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