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布什报告”与华为的意义
万尼瓦尔·布什——美国科学大厦的建筑设计师
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国闪击波兰。英国和法国警告德国,命令其48小时内撤出波兰,否则将对德宣战。
毫不意外的警告无效,英法“被迫”在9月3日向德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被拉开。28天后,德军实现了对波兰的占领。
此后,一直到1940年5月的大半年间,纳粹德国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欧洲大陆。甚至曾经警告过德国的法国,在坚持了不到40天后,终于在1940年6月在投降书上签了字。
法国的投降,对美国的震动极大,欧洲疯狂的战局已经完全超出了美国的想象。于是在1940年6月13日,时任国家航空顾问委员会主席(NACA)和卡耐基研究院院长(Carnegie Institute Director)的万尼瓦尔·布什(Vannevar Bush)向时任罗斯福总统建议:需要成立一个科学团体,负责发动美国科学家直接为战争服务。
14天后,罗斯福总统批准成立国防研究委员会(National Defense Research Committee,NDRC),由布什担任主席。布什首先支持已在麻省理工学院起步的军用探测雷达的研究,同时启动了两个和之后的曼哈顿计划相关的两个科研项目。
由此,美国正式开启了“科学家战争”的序幕。在二战时期,科学家们指导着雷达、雷管,最终到1941年12月6日,在准备半年后,美国正式制定了研制原子弹的绝密计划——“曼哈顿”计划。罗斯福总统赋予这一计划以“高于一切行动的特别优先权”。
而曼哈顿计划的提出者与管理者,正是万尼瓦尔·布什——美国科学大厦的建筑设计师。
布什的影响远不仅限于此。1943年夏天,美国陆军、海军和科学研究与发展部对他们所提出的需要优先完成的科研项目进行清点,结果发现物理学家紧缺315名,化学家紧缺17名。二战一瞬间让物理学家成为国家急需的学科人才。
1943年11月,鉴于诺曼底登陆计划日益临近,美国国会调整“职业性”延期服兵役政策:年龄从18-25岁升至18-26岁的男性公民,同时缩小了延期入伍的职业范围,取消所有本科生延期入伍条款。
而将年龄提升到26岁,虽然仅仅相差1年,但这却严重威胁到美国国家科研项目。以MIT的雷达项目为例,近500名科学家的年龄在26岁以下,且有相当一部分在25-26岁之间。这批科学家开始出现焦虑以及躁动情绪,直接波及到科学研究。
布什深谋远虑,深刻理解科学家对国家的意义。为了稳定年轻科学家的情绪,同时为了美国战后的长远发展,布什对科学研究与发展部的顾问委员会强调:“在科学队伍中,尤其要保护那些能胜任科研工作的年轻人,他们的经验和杰出的技术才干,使得重要的战时研究和发展得以继续”。
布什向军方再次提出1943年所列的“保存名单”。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认为保护科学家的措施其实是给富家子弟开绿灯。最终,布什到五角大楼以近乎吵闹的方式表明自己的主张:科学研究与发展部理应参与新成立的内务委员会,以便拥有审批延期服兵役的权利。最终,陆军和海军部长向布什承诺:兵役制度将全面保护“保存名单”。
美国军方很好地履行了对“科学的承诺”,“保存名单”上年龄低于26岁的科学家没有一位被征兵入伍。他们表示:“保存名单”上的人数并不多,他们的价值是如此巨大,他们的工作不应被打断或干扰。
此后,受到“名单”保护而免除兵役的年轻物理学家中,至少有15位后来成为世界一流的物理学家,其中有9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事实上,当时的科学家们远不仅仅是原子弹的制造者,还是飞机、计算机和电话的先驱。加利福尼亚大学第12任校长克拉克·克尔(ClarkKerr)将这一时代誉为“知识工业时代”而且在未来产生无限的经济扩张。”
1944年底,罗斯福要求布什,提交一份报告,目的是回答一个宏大课题:
科学如何在战后能持续进步,并利用科技成果造福国民。
为了完成这份报告,布什聘请了4个委员会,即医学委员会、科学与公共福利委员会、培养科学人才委员会和科学情报出版委员会。这4个委员会均由顶尖科学家组成,分别完成4个子报告。
历时8个月,1945年7月,布什报告发布,名为《科学——没有止境的前沿》。
在战争即将结束的时间点,这份报告让人们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憧憬!
这份报告,可以称得上是美国科学大厦的奠基石。因为它首次全面而且系统性的阐述了政府“为什么”和“做什么”来支持科学。
例如,政府应当建立新体制、采用新规则,扮演只支持而不控制基础科学研究的新角色。政府应当建立一个科学研究基金会,并由兴趣广泛、经验丰富并对基础科学研究和教育的特性有所了解的人来掌管。这些人保留其在学术机构的职位同时在基金会从事管理工作。
总结就是:受资助的科学家在所属机构按自己的兴趣及安排开展科研,不受资助管理机构的干预和控制,而这样的模式在1945年以前的美国还不曾有过。
布什报告中明确指出,政府只有支持科学的责任,而没有控制科学的权力。这份报告完成了对未来美国科学的畅想,以及制度上的建议。
任何观点总有时代特点,布什报告不是一份完美的报告,报告中确实有一些论证不充分的部分,但是布什报告正式推开了美国建立科学探索制度大门,也成为美国学术自由的基石。
现实是骨感的。布什报告虽然极具前瞻性并且让科学界万分激动,但是罗斯福的继任者杜鲁门却认为:“无止境的前沿”意味着“无止境的花费”。战争结束后,在“科学无用论”的思潮之下,布什报告并没有受到太多重视。一直到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第一个卫星,美国从政府到科学界的内心都被巨大的冲击波震撼着,双方瞬间达成共识:
美国政府对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支持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需要充分尊重科学。
此后,在半导体领域,美国政府和军方对以仙童半导体为代表的的科技公司的大力支持,也在充分践行着布什报告。
布什获得了巨大的荣誉,不仅仅是因为他所管理的曼哈顿计划或是“布什报告”的撰写,布什本人在科学研究上也是顶级专家。二战之前,布什在MIT主持研究的模拟计算机,直接预示了第一台数字计算机的出现。此外,我们现在用的鼠标,甚至互联网超文本(Hypertext)技术的灵感都来自于他1945年7月发表的一篇预言性文章——《如我们所能想到的(As We May Think)》。
华为的意义与中国的机会
1944年7月1日,由美国主持的货币和金融会议在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与会的国家中,只有英国是美国的对手,法国被敌人占领,没有话语权。而苏联却意外得对此毫无兴趣。
会上有美国计划和英国计划。美国计划由怀特提出,英国计划由凯恩斯主导。布雷顿森林会议事实上举行了将近一个月,而最终结果是:
考虑到当时美国强大的经济、军事以及科技实力,除了黄金之外,美国的美元作为主要的储备资产。英镑也退出了对主导货币地位的争夺。
二战结束后,美国在1948年4月至1951年12月底正式实施马歇尔计划,该计划旨在帮助欧洲经济复兴,稳定欧洲秩序,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建立以美元为主导的全新国际经济秩序。
美国向西欧受援国提供各种形式的援助共124亿美元,相当于美国1948年名义GDP的 4.6%。虽然马歇尔计划是无偿的,但资金的使用确实有条件的。首先,整个过程需要由美国主导,同时欧洲需要主动展开合作,共建稳定的多边关系。同时,将马歇尔计划的管理机构——经济合作署的级别提升至与内阁平行,直接向总统汇报。
美国对于马歇尔计划的资金使用管理非常严格。受援国并不直接拿到美元,而是由经济合作署向美国企业采购物资,然后运往受援国。马歇尔计划在复兴欧洲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使得美国的生产力以及经济实力得到了大幅提升,同时在计划实施过程中加速美元国际化进程,夯实了美元的国际硬通货主导地位。
至此,我们看到了1940年前后至1951年前后的美国两大核心利益雏形:科技与金融。而科技和金融相互作用,相互支撑,形成了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
直到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宣布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美元的地位快速下降,美元依然是全球硬通货币,美元在国际货币中的作用和地位依然不可动摇。美元的结算体系和美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主导地位,结合美国以半导体为核心的强大的科技实力,世界各国依然在国际储备中保持最大份额的美元。
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本质上却是世界各国与美国的生产力差距不断缩小的映射。尤其是战后40年德国和日本的发展,抢走了美元的大量份额。
德国马克从1977年的9.3%,迅速蹿升到1985年的15.5%,而日元从2.5%跃升到了7.6%。虽然美元依然是最主要的储备货币,但是马克和日元的蹿升,让美元的地位迅速下滑。而这8年,以日本为例,日本的经济以及产业的快速发展,让日元的重要性快速提升。
此后,美国在1985年9月,拉着德国、日本、法国、英国5国财长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签署广场协议,联合干预外汇。这其中,法国和英国虽然是传统强国,实际上只是美国针对德国和日本的酱油角色。
而美国对于美元的地位的保证,以及对日本的打压,目的却只有一个——保持美国科技的继续领先。上世纪90年代,美国开始推行信息高速公路,而美国需要大量的借款弥补国内储蓄和投资的不足,为支撑互联网等信息科技产业的基础设施买单。
硬通的美元和强大的科技,再一次形成有效的正反馈,最终形成美国各个产业的持续发展。尤其是当时的美国,Intel的CPU和微软的操作系统,隐约正在开启一个全新的科技时代。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清晰的结论:
美国的核心利益,来自于美元以及科技霸权,以及由二者合理构建的军事霸权。而美元和科技,又依托各国全球化分工、国际合作、开放的学术交流等等。
然而在2020年的当下,现任美国总统的操作,实实在在损害着美国的核心利益。特朗普裹挟美联储极力的推行0利率甚至叫嚣要到负利率,令美元的信用以及主导能力直接受损。美联储主席是个艰难的差事,谁在任上推行负利率,谁就是史上最烂美联储主席。这点觉悟鲍威尔还是有的,没必要跟着总统一起发疯。
同时,美国对待华人科学家以及中国学术机构、科研人员的制裁手段,彻彻底底展现了现任总统老糊涂的一面。这将极大地损害美国本身的学术氛围,甚至对于某些华人科学家的迫害,会让美国的科学家产生类似于80年前的不安和恐惧。
而中国的机会,恰恰在于人民币的国际化以及基础科学的持续积累,同时加深同国际社会的广泛合作。
而【问题2】中国的机会,恰恰在于人民币的国际化以及基础科学的持续积累,同时加深同国际社会的广泛合作。
环球时报在6月22日援引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前一天的报道称,华为计划耗资4亿英镑在英国建立一个宽带芯片的研发中心,地点位于剑桥郡科技聚集地“硅沼”地区,该计划预计在本周获得当地议会许可。该中心距离剑桥7英里(11公里),英国南剑桥郡区议会已被建议全面批准华为的申请。
华为表示,该研发中心将创造400个工作岗位,并有望在2021年投入运营。如果获批,这将是华为在英国的第4个研发中心,而这个研发中心,在当下中美关系的背景下的重要意义就不用多说了。
另外,德国将在7月1日成为欧盟理事会主席国,默克尔担任轮值主席,为期6个月。彭博新闻社5月28日报道,默克尔在27号发表的演讲中说,德国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期间,由27个成员国组成的欧盟与中国的关系将成为重中之重。“我们欧洲人需要认识到中国决心在现行国际架构中争取领导地位,”默克尔在对阿登纳基金会发表视频讲话时说。默克尔重申她计划与中国达成一项投资协定,并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全球健康挑战方面找到共识。
中国需要同国际社会广泛的合作,保持开放的心胸,让世界相信中国能够和平崛起。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将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在当下,美国越是一通乱拳,中国越是应该保持定力,拥抱世界。同时,基于中国巨大的经济体量,如果能够让世界对人民币资产放下“芥蒂”,同时扩大金融开放,让人民币的地位逐渐提升,在各国外汇储备中的占比越来越大,这将是中国最为根本的利益。
接下来,又回到科技。无论是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还是人民币国际化,亦或是同国际社会的合作,强大的、能够持续发展的科学技术是根本中的根本。
因为与货币、合作等等古老的因素不同,科学技术的探索和发展,打开的是人类全新的、未知的领域。正如布什报告中提到的,一个国家只有能够保持持续的科学进步,才能够占据有利位置。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生产力又决定着财富、权力的转移。
而【问题3】华为的意义,就在于给人一种希望。这是一种源于科研工作者或者说来自于拥有科学梦想的年轻人的一种希望:
作为一个普通的科研工作者,从事基础科研,可以实现最顶级的事业!
在我的认识里,这在过去的中国不曾出现。没有哪个公司,能让一般的从事基础科学的研发人员,认为我可以有一个很好的前景,最终做到世界顶级。华为的顶级,不仅仅体现在职位和薪水上,更提供了一种抱负实现的沃土。这对于拥有抱负的年轻人来说弥足珍贵。
华为让我看到了我们能够形成像美国一样科学氛围的可能,即使有差距,但是有了可能。
以南京大学为例,2019届毕业生,包括历史、新闻传播、外国语、化工、物理、数学、地球科学,甚至包括生命科学等等都有众多的毕业生进入华为工作。尤其是物理、化工、数学、地球科学等基础科学学院的毕业生,华为给了他们实现抱负至少也是一种尝试的可能,而不是一入学就想着转专业、搞金融。
这里插一句:华为在商业上的运作,和供应商、竞争对手的对垒,我不在这里讨论。商业上的你侬我侬,并非就是好的。商业有商业的逻辑,产业有产业的特点,不要牵扯过广的其他事情。
相比华为,【问题4】中兴通讯的“惊喜”,实际上是让我们更了解美国的战略判断。美国对于中国科技产业,包括对中国科学氛围的误判。2018年,美国希望全面的“遏制”中国科技产业,但是对于当时的美国来说,通过禁运的方式掐死中兴,随便用两成功力就达到了“遏制”的战略目的。这种误判,让之后对于华为的判断完全出了错误。
2019年,美国对于华为的制裁,并没有让华为像中兴一样瞬间休克,反倒顽强的生存。这让美国的“遏制”战略无法推进。但是,以现在的情况看,美国已经陷入到了“为了拿下华为而拿下华为”,陷入到持久战中,美国的遏制战略已经陷入到不能进也不能退的尴尬境地。
进一步,则必定颠覆基本的商业逻辑和学术底线,可能会引起意想不到的巨大反弹。特朗普已经持续的突破了底线,然想快速的达到目的却需要更加无耻的手段,这其实让美国政客极其尴尬。前面说到,欧洲在其中,将扮演重要力量。
在反复的拉扯中,中兴通讯有了生存空间。在美国的规则之下,中兴通讯一定程度上其实承担了中国5G基础设施依然保持竞争力的任务,从另一个角度上分担了华为的压力。而其实对于7nm也好,5nm也好,这种进步不需要过于在意。韬光养晦,保持合规是当下更重要的任务。
在如此的外部环境下,【问题5】中国科技公司开始展现出持续性。持续性的考虑无非3点:
(1)科技公司的积累是否最够坚实;
(2)是不是真的科技;
(3)科学技术的氛围有没有实现。
前两点,我们之前关于半导体的文章,已经做了阐述。中国出现了一批技术坚实的硬核科技公司,积累已经到了爆发的程度。而至于最后一点,华为让我看到了氛围形成的可能。
最后,大家最关心的【问题1】全球股市无厘头的上涨,其实只有一句话:
美联储的放水,让资金产生了对货币的恐慌,大资金实打实的表现着对货币危机的担忧。在当下,持有现金无论是何种货币,都确定的面临着10%甚至更多的缩水。
将货币换成一种能够“抵御危机”的资产(注意,是抵御危机,而不是防止下跌),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未来的权益市场,还会有更多的资金流入,尤其是那些优秀的资产,泡沫化不可避免…
剩下还有3个问题,这3个问题我们之后会有文章专门介绍“外部环境和我们可能会面对什么”。
中国机会不错,只要我们能够保持定力不犯错,抵御危机最好的国家就是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