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中芯国际:风雨20年,终将见彩虹
2020年4月3号,中芯国际成立将满20年。
这20年,是中国科技企业发展最为光彩耀目的20年,中芯国际也书写了一段荡气回肠的产业故事。
1张汝京:让中国芯,走向国际
01.1948年底的南京
1948年,张汝京出生在南京——一个风雨飘摇不知未来的城市。张汝京在家中排行老二,身为国军上校的父亲张锡纶已经是当时业内有名的炼钢专家。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打响。政权的更替,也让张锡纶陷入在两难:一方面,身为国军上校,自知绝对无法留在大陆;另一方面,是未知的台湾和尚在襁褓之中的儿子。经过抉择,张锡纶一家最终选择从南京启程奔赴台湾。
张汝京天生聪颖,完全继承了父亲的衣钵,读书成绩一路优异。他在台湾大学机器工程专业毕业并服完兵役后,选择留学美国继续学业。张汝京先是在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获得工程学硕士学位,之后又在南方卫理公会大学获得电子工程博士学位。
至此,张汝京的知识结构中包括电机学、机械工程、电气工程等多个学科,这为他在之后半导体产业中的发展打下了学术基础,“跨学科”在半导体这样的产业中弥足珍贵。
02.德州仪器的20年
1977年,29岁的张汝京入职美国半导体巨头德州仪器(TI),并加入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集成电路的发明人杰克·基尔比(JackKilby)的团队。在TI,张汝京从研发设计工程师做起,8年的研发、12年的工厂运营,这二十年的德仪生涯加上强大的学术背景,让张汝京成为当时半导体产业在美华人中的顶尖专家。
当时张汝京的顶头上司邵子凡博士,就是全球最顶级的芯片制造工厂建设专家。在邵子凡的用心栽培下,张汝京前后参与了不同城市供9座大型芯片厂的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建厂高手”。
父亲张锡纶对张汝京的期待远不限于此,大陆才是他们一生的心结。面对建厂高手,张锡纶才正式问了儿子这样一个问题:“你什么时候去大陆建厂?”
03.小试牛刀:世大积电
1997年,张汝京提前退休,告别了工作20年之久的TI。1998年,张汝京在台湾创办了世大积电。事实上,张汝京1990年就回到台湾,虽然仍在为TI工作,但是对于台湾整个产业的环境已经相当了解。彼时,恰逢互联网泡沫越吹越大,PC、域名、互联网、即时通讯、电子商务…这些词语迅速在欧美及亚洲蔓延。
即使是如此火热的市场环境,世大积电还是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第二年就实现了量产!仅仅三年,世大所拥有的两个厂的产能就已达到了行业老大台积电的35%,此时台积电已经发展了13年。
3年做到盈利,这基本上就是一个奇迹!
一切都是想象中的模样。张汝京也制定了建厂的宏伟规划:第1厂和第2厂建在台湾,第3厂到第10厂全部放在大陆…然而张汝京的才华和迅速崛起的世大积电让老大哥台积电非常不安。不久,张汝京就收到了当时在德仪时的间接“老领导”张忠谋的一份邀约:台积电有意并购世大积电!同时期感兴趣的,还有当时的行业No.2——台联电。
张汝京曾多次辟谣“大股东与台积电密谋卖掉世大”的谣言。事实上,他全程参加了讨论:“他(张忠谋)提出了非常不错的价格,问我是否愿意,我说愿意,他就很高兴。”同时,在并购时张汝京问张忠谋,并购后的第三厂能不能盖到大陆去?为了完成交易,没有人说不好。
世大的员工们也很高兴。“才成立三年,台积电和联电都争着要买,我们觉得还蛮光荣的,”季明华笑道,“更何况,台积电给出的价格是原来股价的8.5倍。我们都很赞成,觉得退休金也有着落了。”季明华因此进入台积电工作,而6年后,他又追随张汝京到了上海。2018年,季明华又追随老领导北上青岛创立了芯恩集成,除了梦想,吸引季明华的更多是张汝京的人格魅力。
2000年1月,交易完成。彼时台积电的股价在1月16日见到了最高点…在此后的2年内,台积电市值缩水80%。50亿美金,不得不说世大积电确实卖了一个好价格。台积电虽然也因此消灭了一个竞争对手,但是买的那么贵确实也不算是那么愉快。
04.中芯国际的序幕:“张””江”结识
但是合并后,台积电并没有兑现到大陆盖厂的承诺,这让张汝京非常低落。当张汝京向张忠谋提出退出公司想到大陆盖长时,张忠谋漏出明显的不悦。“多一个竞争对手,这在他的经营管理理念中是不能接受的,所以他打算罚我。”张汝京说,“说你如果去,在台积电的股票就要收回。”
最终,偏执的张汝京放弃了台积电的股票,毫不拖泥带水,北上大陆创业!世大积电对于已过天命之年的张汝京来说,只是一个短暂的历练。张汝京真正的梦想在北面的大陆。
到上海考察时,上海市市长徐匡迪和副市长蒋以任当即拍板,对张汝京说:“张江的地,你想要哪块都可以。”
也是在这个时候,张汝京与结实了江上舟——时任上海市经委副主任。中芯国际两位灵魂人物的见面,可以说一拍即合、相见恨晚,正可谓: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对于江上舟来说,张汝京可谓是久觅而不得的栋梁之材。而对于张汝京来说,在大陆各级官员中,如此学术水准高、志趣又相投的合作伙伴更是不可多得。
2000年4月,张汝京在开曼群岛设立了“中芯国际”。中芯国际首期募资约10亿美元,募资完成后共计有16名股东,股权非常分散。多种背景的股东,当时张汝京的考虑是通过股权方式,获得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信任,这确实有一定的作用,但也为后面的控制权之争埋下了隐患。
有了钱,还要有人。1992-1994年,张汝京在新加坡建设芯片厂,在得到新加坡政府允许后,他们在大陆前后招聘了约300人加入TECH新加坡工厂。这其中就有数十人,此后跟随张汝京加入中芯国际。
中芯国际成立时,张汝京带着300多位来自台湾和100多位来自美日韩新等地的人才团队,迅速构建了一个堪称业内顶尖的团队。
05.教父的峥嵘10年
2000年8月,中芯国际上海厂动工,世界第一次见识到了上海速度。从2000年8月24日,中芯国际在浦东张江正式打下第一根桩,到2001年9月25日正式建成投片试产,中芯国际创纪录的只用了13个月就拥有了第一座0.25um线宽制程技术的8英寸代工厂!这只有在当时的上海可以做到,多年以后的Tesla超级工厂,只是上海速度的升级版。
之后,趁着行业处在低谷期,张汝京购入了大量低价二手设备,一口气布置了3条8英寸产线。2002年9月,中芯国际在北京的12英寸芯片厂破土动工。2003年9月,中芯国际收购摩托罗拉设立于天津的8英寸芯片厂。
整个产业都被中芯国际这一系列狂野的操作震惊了!2003年底,中芯国际的产能迅速进入全球代工行业的前三名,仅次于中国台湾的台积电及台联电。
然而,现实是骨感的。互联网泡沫破灭的阴云依旧,整个科技产业陷在坑中无法自拔。中芯国际的产能利用率持续低迷,更严重的是初期的10亿美金已经无法应付庞大的投资和运营开支。于是在2003年9月,中芯国际向原有股东和新投资人募资约6.3亿美金。
此后,2004年3月中芯国际于纽约、香港两地上市,融资18亿美元。此后,中芯国际开始了新一轮扩张:2005年成都8英寸工厂开工、上海12英寸工厂开工。就在上海12寸厂开工时点,张汝京最重要的副手、时任公司高级运营副总裁的邱慈云因为在运营管理上与张汝京有不同意见,最终选择离开公司。
张汝京一直坚持认为,如果不投12英寸生产线,中芯国际将是中国大陆所有半导体公司中盈利最好的公司之一,“但是,不做12英寸中芯国际有前途吗?中国的半导体产业有前途吗?”张汝京的心中,中国芯,一定要是一颗国际芯。
之后,2006年中芯武汉12英寸工厂开工;2008年深圳8英寸及12英寸工厂开工。中芯国际最终形成了上海、深圳、北京、成都的全版图布局。张汝京之所以传奇,不仅仅是建厂是效率高、手法犀利,更是因为其带领下的中芯国际对整个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拉动。
中芯在建厂过程中,因为瓦森纳协议的存在,始终无法买到先进的设备,是张汝京持续的努力和中芯的一直信守承诺,才博得了美国政府“有限度”的信任。直到中芯国际申请购买45纳米技术设备的时候,因为有过去六七年的良好纪录,美国政府才没有刻意为难。2007年底,中芯国际获得了45纳米刻蚀机,这仅比西方发达国家晚了1年的时间。
2009年1月,中芯国际又从美国顺利获得了了32纳米刻蚀机的出口许可证。(这也是张汝京为中芯国际做的最后一件大事)。后来,张汝京接受采访时表示:“45nm是个很大的突破,以后基本上就和国外同步了,再接下去的28纳米以及更高端产品应该不再会有出口许可的问题了。”
但最近EUV光刻机的传言,说明一件事:半导体产业从来没有公平可言。
某些对手一直用着各种“稚嫩”的手段秀着下限。但很不幸,要玩儿“光明正大的不公平”,灯塔国一定不是我们的对手,这也是我们一定能够做强半导体产业的重要原因。
当时整个产业公认的是:如果不是中芯国际,中国半导体产业可能还停留在上古阶段。对此,曾任职于中科院微电子所的半导体专家莫大康说:“多亏了张汝京在业内的地位和他那强大的意志力,才能在中芯国际有说一不二的能力,游说董事会去做这个投资,否则中国半导体就不会有今天。”
06谢幕:败诉台积电
狂野的中芯国际以及富有才华和人脉张汝京,一直就在张忠谋的重点关注名单里。其实,作为一位在半导体产业浸润23年的老将,知识产权一定是张汝京的核心关注点。
中芯国际在成立之初,就着力建立知识产权规范化的管理流程,制定了《中芯国际专利政策》,要求每位新员工进入公司都要进行知识产权培训,每月两次定期组织专利基础知识培训,累计万人次接受过专利培训。同时公司内部建有完备的评审制度,专利技术委员会由资深技术人员及知识产权专业人员组成,负责对专利申请质量进行咨询审核。
一句话:中芯国际对产业专利非常了解,也了解相关的法律事务。当时相关的产业人才并不多,大家都在当时的国际准则下默契的工作。但后来发生的事情,可以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2003年12月,台积电及其北美子公司向美国加州法院提交诉讼状,起诉中芯国际侵犯其专利权及窃取商业秘密。台积电申请对中芯国际实施禁制令处分及赔偿财务损失,起诉对象包括中芯国际在上海及美国的子公司。
出手就是杀招,此时正是中芯国际上市敏感期。
中芯国际创立初期的大量人才来自于世大积电,以及和台积电相似的工艺流程,让中芯国际无从辩解。这导致中芯国际除了2004年3月7日向美国加州法院提出撤销台积电的侵权指控声明外,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应对措施。
张汝京明显不如张忠谋老辣,台积电的目标很明确:干掉中芯国际。
张汝京后来说到:“其实我们不是在专利领域打官司,专利我们老早就双方交叉授权,已经都通过了。主要是商业机密上,台积电的工程师加入我们,有些人不小心、没注意,人家用的制造过程中的菜单一类的,他们照抄了。这让我们陷入被动。”
“这其实就是恶意竞争。我也学到一个大教训,就是我们中国公司,尤其是在海外打官司,一定要找非常好的律师、很懂的律师去做。”张汝京提起此事,都难免会有些激动。
见中芯国际毫无抵挡之力,3月23号,台积电提交新的证据,称中芯国际0.18um工艺中约90%来自台积电,并且中芯国际以认股权为做利诱,向台积电掌握技术机密的高层挖角,窃取生产技术。这两拳,基本上KO了中芯国际。
中芯国际在2005年剩下的时间里,就做了两件事:筹钱、找人斡旋。当时包括上海市政府、国台办都做了不少努力,奈何当时陈水扁做台湾省长,遇到这种特殊材料做的极品,各种努力都收效甚微。
不仅如此,台湾当局还对张汝京实施政治施压。2005年3月31日,中国台湾省“经济部”以张汝京非法投资为由,对其处以500万新台币罚款,并限期6个月内撤资,否则将连续罚款,直至撤资为止。台湾当局最核心的理由是,半导体产业一直是禁止向中国大陆投资的领域,但张汝京却在2000年12月21日私下经由英属开曼群岛注册的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在中国大陆投资设立中芯国际,已构成“违法”赴大陆投资的事实。
这让张汝京大为光火,随即发表抗议声明。台湾省“经济部”其实也知道这事儿没什么实质作用,就是在困难时期恶心你,增加你的心理负担。最终,台北“高等行政法院”判决,撤销“经济部”的处罚决定。一场闹剧收尾,但两年的拉锯让张汝京心力交瘁。
2005年1月,面对对手刻意做的局,同时各方斡旋无效的情况下,中芯国际无奈只能选择庭外和解,总计赔偿台积电1.75亿美元。
第一次交手,中芯国际惨败而归。
2006年8月,台积电如法炮制,指责中芯国际在最新的0.13um工艺中使用了台积电技术。这场官司持续3年,和第一次交手一样:2009年11月3日,加州法院判决中芯国际败诉。中芯国际又不得不寻求和台积电的和解。其实,台积电很清楚,单纯的赔钱无法击溃中芯国际,但是长久的诉讼带来的生产休克以及国际社会对中芯国际负面的看法,才是击溃中芯国际的根本。
11月10日,中芯国际发布了两份公告了:一份是与台积电的和解方案,另一份是公告张汝京辞去执行董事、总裁、CEO等职务。按约定,中芯国际向台积电赔偿2亿美金,同时授出8%的公司股份,以及2%公司股份的认股权证。台积电一举成为仅次于大唐国际的第二大股东。
与其说是和解,不如说是“割地赔款”式的失败。
对于这个结果,张汝京接受采访时说:“辞职的决定是我主动做出的,官司的事儿让我精疲力竭。”至此,一代教父落寞离开了自己一手创立的中芯国际。可以说,台积电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中芯国际基本上处于休克状态。中芯国际当年创纪录的亏损9.6亿美金,一时大厦将倾。
但事实上,台积电其实又并没有胜利。张汝京离开了中芯国际,但中芯经过将近10年的发展,已经是拥有了独特的气质和“中国芯”的灵魂。中芯国际的发展,非常符合中国人的对“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理解,这种独特的抗击打能力,成为日后中芯国际能够爬出深坑的根本原因。
因为太重要,中芯国际将注定命运多舛。
2江上舟:受任于败军之际 ,奉命于危难之间
01.危难中就任董事长
2009年11月9日,香港。
中芯国际与台积电最后一轮谈判现场,江上舟、张汝京已经和台积电的代表谈判了长达14个小时。很明显,台积电一方占据绝对的主动。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眼看和解时限就要到达,江上舟拍案而起,站在民族大义的高度,上价值、讲利弊、放狠话。台积电的代表们一瞬间有些蒙圈:眼前这个对手太恐怖了,他身患肺癌,也并没有中芯国际的一丁点股权,但很明显,谁要置“中芯国际”于死地,他就打算跟谁拼命……
该拍桌子的时候千万不要讲道理。台积电代表们温顺了很多。最终,双方在和解时限到达前和解。不过“台积电”提出了一个附加条件,要张汝京离职。和解当天,“中芯国际”在美国股市大涨60%。
因为太重要,中芯国际注定不会被击垮,这可能是台积电没有想到的。
02.中国“曼哈顿工程”缔造者
2000年的上海,当某项高新技术应用前景的判断产生争议,专家意见难以达成一致的时候;尤其当某项重大产业工程通过论证行将上马,却找不到适合的组织实施者的时候;大家都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去找江上舟”。
1965年,18岁的他考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系,“仅在校学习了9个月”,“文革”就开始了,江上舟无奈停止了学业参加工作。1978年,研究生招生恢复,江上舟和大学同学并结为伴侣的妻子吴启迪一起再次被清华录取。复试的时候,老师告诉他:你们考上研究生的人可以去参加公派出国留学的考试。
就这样,江上舟作为改革开放后首批公派留学生,来到爱因斯坦的母校——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在这个学术的圣地,江上舟没有浪费一丝时间,不仅打造了深厚的学术功底,同时还精通英语与德语,而且这段经历让江上舟对欧洲的可持续发展观念理解很深。
博士毕业回国后,江上舟首站选择了海南。江上舟先后担任三亚市副市长和洋浦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是最早实施“小政府、大市场”的一批人中的一个。13年的历练、20年的游学经历,江上舟不仅拥有深厚的学术功底,也拥有在当时极为难得的国际视野。同时,文革期间的经历也磨砺了他坚韧果敢、雷厉风行的性格。
1997年,江上舟从海南调任上海,担任上海市经济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而江上舟第一个下定决心要做成的,就是集成电路芯片产业。
2000年,张汝京决定将中国的第一座铜互连的8寸厂建在上海的张江。这与江上舟有直接的关系,江上舟为张汝京打通了所有的政府流程,如此大的项目获批速度如此之快前所未见。
张汝京与江上舟都是雷厉风行、豪迈轩昂的性格,又都绝顶聪明,不注重个人享受,都以报效国家为己任。最重要的是,对未来的芯片厂,两人一直认为:挣钱不是全部目的,带动中国的半导体产业是核心。
两人相见恨晚,惺惺相惜,彻夜交流是常有的事儿,颇有一种“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的意境。
“中芯国际”诞生,寓意中国之芯、走向国际。
04.困境中,掌舵中芯国际
2009年官司的失利,直接导致张汝京离职,这对中芯国际来说,是巨大的打击,更多是精神层面。面对这艘失去舵手的大船,江上舟临危受命,出任“中芯国际”董事长。江上舟请来了华虹的CEO王宁国接任张汝京,又从新加坡特许半导体公司挖来杨士宁出任中芯国际的COO。
王宁国较张汝京年长2岁,同是出生在大陆成长于台湾,在美国加州大学获得材料科学博士学位后加入贝尔实验室——当年的行业圣殿——从事半导体研究,后担任美国应有材料公司亚洲区总裁。2005-2007年,王宁国出任华虹集团CEO。
而杨士宁出生于中国大陆,在美国获得材料工程专业博士学位后加入美国国籍。杨士宁先是在Intel工作,中芯国际创立的早期,杨士宁追随张汝京出任CTO。与邱慈云一样,杨士宁也在2005年离开中芯国际,加盟当时全球第4大芯片代工厂——新加坡特许半导体公司。
杨士宁重新回到中芯国际出任COO,其实是他当时最好的“职业选择”。就在2009年9月,当时刚从AMD分离出来的格罗方德向新加坡特许发出收购要约。2010年1月,双方交易完成,二者将以GlobalFoundries的品牌进行一体化运营,老字号“特许”从此成为历史。
因此,后面的王、杨之争,从一开始就埋下了种子:都是情急之下的补救、都曾位居高位、之间并无渊源…
另一方面,之前引入的大唐国际一直对中芯国际的控制权虎视眈眈。大唐国际希望把中芯国际纳入到自己的体系之内,而这是江上舟根本无法接受的。
江上舟一直强调,中芯国际要坚持两个“I”发展,Independent(独立的)、International(国际化),最早的两个创始人,都不希望中芯国际变成一个国有色彩浓厚的企业,知识密集、专业性极强的特点决定了做先进制程不能按国企的模式运营,这是中芯国际诞生时的良好基因。
为了压制躁动的大唐国际,2011年4月,江上舟说服中央政府背景的中投集团作为中芯国际的第一大股东。原本中投打算以3.5亿美金,但是江上舟这个建议却遭到大唐电信的极力反对。4月19日,中投最终向中芯国际投资2.5亿美金,获得11.6%股权,成为中芯国际第二大股东。而大唐国际未来确保其股权不被稀释,同期注入1.02亿美金,股份占比提高至19.14%,牢牢占据第一大股东地位。
05.弥留之际,托孤张文义
2011年6月,江上舟的身体每况愈下,有些事情需要开始安排了。他很清楚,CEO王宁国和COO杨士宁之间存在巨大的分歧,而大唐国际也可能随时出手夺取中芯国际的控制权。生命的最后之际,江上舟郑重邀请张文义进入中芯国际董事会。张文义当时已经从电子工业部副部长的位上退休,曾担任过上海华虹集团董事长。之所以是张文义,是因为他懂江上舟,作为江上舟清华的同学,他知道江上舟为了中国半导体产业倾注的一片心血。
6月23日,张文义被中芯国际董事会增选为非执行董事,这可以说是江上舟能为中芯国际做的最后一件事。6月27日,江上舟突然离世,享年64岁。江上逐浪有飞舟,一片丹心留人间。我们仅有致敬与缅怀。
真正的战斗并没有等太久。
6月29日,中芯国际召开年度股东大会,股东投票董事任免。戏剧的是,CEO王宁国这位唯一的执行董事,居然落选董事会。而王宁国落选的原因,是大股东大唐国际投下了关键的反对票。大唐电信意图让COO杨士宁出任CEO,条件是给予其3倍年薪的补偿,但王宁国并未接受。
而中芯国际设立之初就定下的公司章程,就是为了应对这一幕而准备。大唐国际要解除王宁国CEO职务,必须经过董事会投票。
7月2日,中芯国际紧急召开董事会,因为大唐电信只有2个董事席位,并无法掌握董事会,最终董事会不同意解除王宁国的CEO职务,而王宁国出局后,董事会决定由张文义暂行执行董事的职务。
此前,关于张文义进入董事会的问题上,大唐国际依然投出了反对票。这意味着,大唐谋求中芯国际控制权失败,也预示这后面大唐在中芯国际上将扮演一个“尴尬股东”的角色。
病床托孤,江上舟不仅预料到了这种场面,而且做了有效的规避。可以说江上舟对中国半导体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3邱慈文:功成、名遂、身退
01.功成:稳定局面,平息内讧
因为派系的斗争和其他内部原因,王宁国、杨士宁都不适合出任CEO。董事长张义文思考的只有一个问题:要让中芯国际尽快稳定并走出低谷,这位CEO的人选极其关键。“邱慈云?对!邱慈云!”张义文有些激动,“这真的绝佳人选!”
邱慈云对中芯国际有深厚的感情,当年的离开中芯加入华虹也仅仅是因为经营理念的分歧。彼时张文义正好华虹集团董事长,两人的几年的共事经历也让他对邱慈云的能力和人品有极高的评价。经过历练的邱慈云,掌控中芯国际将更加老到。2011年8月5日,邱慈云正式出任中芯国际CEO兼执行董事。杨士宁见自己出任CEO愿望落空,只能于提交辞呈,9月初正式离开中芯国际。
王宁国与杨士宁一先一后离开中芯国际,中芯国际的国际化的进程,并没有因为内部斗争而中断!
中芯国际当时面临的情况是:经历了08、09年的大幅亏损公司元气大伤、高级管理层一直动荡、技术研发落后,甚至可以说毫无进展…
“我是蛮幸运的,回到中芯国际,我发现里面还有很多员工是原来我们在2001年创业时的老员工,这也增加了我跟团队之间一些信任和便利性。”邱慈云在接受采访时说。长于运营的邱慈云,最先做的,就是提升公司的产能利用率。其次,是技术和产品的差异化布局,最后是先进技术的投资和研发。
邱慈云的战略非常有效。2012年,公司产能利用率持续超过90%,“能够有一个比较高的产能利用率,让我们能够很快的把营业额做起来,很快的减少亏损,很快的盈利。”邱慈云说到,“现在,我们不需要重新大量的在设备上投资,而是通过研发把成熟的工艺再次创新,针对中国的一些特殊产品,会有选择性地发展特殊的技术。比如中国的卡类是非常大的特殊市场,在其他地方没有那么蓬勃的卡类市场,我们会把做卡的这些半导体技术做到业界领先。”邱慈云接受采访时表示。
02.名遂:连续5年盈利!
2012-2017年,邱慈云在任的6年,中芯国际的营收从17亿美金稳步提升到31亿美金,年复合增速达到13%,净利润在2016年达到了3.76亿美金。中芯国际逐步走出低谷。
然而,邱慈云将中芯国际带出低谷后,如何将中芯国际带上新的台阶?
很明显,答案是先进制程!
03.身退:为了先进制程而让位
中芯国际在邱慈云的带领下,逐渐站稳了脚跟。连续的5年盈利,让中芯国际大大缓了口气。一个低调、务实、执行力强的CEO是中芯国际能够走出低谷的保障。可在这5年时间里,中芯国际先进制程的研发进度却始终无法令人满意。
2013年,中芯国际28nm工艺研发成功。2014年1月,中芯国际宣布28nm工艺正式量产。“这是中芯国际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中芯国际生产及研发能力的极大提升。进入28纳米工艺时代,夯实了我们在移动计算相关IC制造领域中的有利地位。”邱慈云说到。
然而事实上,2012-2016年5年间,中芯国际的营收绝大多数都来自于成熟制程。2013年,40/45nm制程只占12%。而2014年40/45nm占比11%,28nm基本没有贡献营收。到了2015年,40/45nm制程停留在16%的营收,28nm依然未看到有效的营收贡献。
直到2016年,28nm才勉强贡献了2%营收。28nm高阶制程的工艺和良率一直没有有效的突破,直到2018年新的CEO加盟后才迎来转折。彼时,台积电2016年的财报显示,其28nm以下制程已经占据其营收的56%。
这5年,研发迟迟没有突破的原因,和邱慈云的能力特点不无关系。诚然,邱慈云是“紧急救火”的不二人选,稳定对于当时的中芯国际来说是第一要务。但公司的技术路径确实出现了问题:中国台湾路径、韩国路径、大陆自研路径争持不下,让28nm的研发陷入僵局。
但邱慈云一直密切注意着最先进工艺的研发方向,尤其是FinFET工艺。
中芯国际到了变革的时间点,内部新的人选也已经清晰——赵海军。赵海军在清华大学获得电子工程学博士学位后,又在芝加哥大学获得MBA学位。2010年10月加入中芯国际后,工作能力迅速得到认可。此后,赵海军在2013年4月出任COO。很明显,电子工程博士和MBA的复合背景,让赵海军成为掌管公司运营的最佳人选。
邱慈云在心中,自己的任务已经完成,中芯国际之后的路,需要新的舵手。2017年5月10日,中芯国际发布公告,CEO邱慈云因个人原因请辞,由赵海军出任公司新任CEO。邱慈云时代的中芯国际无疑是成功的,公司在2012-2016年无一年亏损,净利润达到了历史上最好的状态。
离开中芯国际后,邱慈云加入上海新晟,投身大硅片事业。这是后话。
4梁孟松: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01.研发天才
2019年6月21日,中芯国际股东大会现场。
梁孟松:“我准备长期服务于中芯国际,和团队一起将中芯国际带上另一个高峰!”
话音未落,股东会现场就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这不仅是股东,也是整个中国芯片制造业最希望听到的声音!如此自信的表态,中芯国际已经许久未见。
时间拉回到2017年。2017年10月16日,中芯国际宣布任命赵海军、梁孟松博士为中芯国际联合首席执行官兼执行董事,中芯国际开启Co-CEO的模式。很明显,梁孟松为最先进的制程而来!
梁孟松出生于1952年,拥有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电机工程及电脑科学系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梁孟松在AMD短暂的工作过一段时间。1992年,梁孟松在四十岁那年返回台积电。梁孟松的工作核心,就是先进工艺。
2003年,梁孟松一战成名的,是台积电与IBM在130nm的“铜制程”一战。随着制程持续的缩小,铜制程替代铝制程成为最有可能同时机会最大的技术路径,这样可以使电路布线的尺寸更加微小,芯片处理逻辑运算的能力更强。IBM最早开始全力研发铜制程工艺。
张忠谋决定在IBM的铜制程工艺研发成功前,抢先掌握这个全新工艺。当时在负责先进模组的梁孟松和资深研发副总蒋尚义居功至伟,两人的努力让台积电比IBM早1年研发成功130nm铜制程工艺。
曾是台积电最大客户的NVIDIA执行长黄仁勋说:“130nm改造了台积电”。
此后,梁孟松因为内部人事的变化而离开台积电。因为禁业协议,梁孟松离开台积电后进入成均馆大学任教,作为一所私立大学,成均馆大学背后最大的财团就是三星。2011年7月,梁孟松正式加入三星担任技术长。
梁孟松确实是一个恐怖的对手。梁孟松对于FinFET工艺理解的广度与深度,以及从研发到制造整合的熟悉度,即使在台积电内部都少有能及。
对此,台积电只能又使用老办法…2011年底,台积电向台湾法院提起诉讼,指控梁孟松“已陆续泄漏台积电公司之营业秘密予三星。”2014年5月,法官居然同意了台积电的要求,要求梁孟松即日起到2015年12月31日止,不得以任何方式为三星服务。这个请求在一审时曾被法官驳回。台湾从未出现过在竞业禁止期限结束之后,还不能到竞争对手公司工作的先例,一时震惊了整个产业界和司法界!
在三星的经历,让梁孟松倍感压力。终于在2017年休假后,梁孟松做出了选择。他没有回三星销假,于2017年10月加盟中芯国际。研发天才的威力确实让人震惊,梁孟松刚加盟,中芯国际就迅速的突破了28nm HKPG工艺的研发瓶颈,良率也迅速提升。
2019年底,中芯国际14nmFinFET工艺正式实现量产。同时,在2019年三季度业绩电话会上,梁孟松提到了14/12nm后的N+1节点工艺研发顺利。而这N+1节点,早在2017年,赵海军就提到了“7nm的研发”。
很明显,梁孟松是中芯国际先进制程突破的关键!他出类拔萃的学术功底和对先进制程的理解,是中芯国际最需要的。在成均馆时,关于工艺研发,有时候仅仅提示一下“哪个方向不用做了”,就可以省掉三星巨大的时间和人力成本。这是梁孟松强大能力的间接体现,更何况他现在直接为中芯国际服务。
在梁孟松2017年10月加盟中芯国际后,中芯国际迅速突破了28nm HKPG工艺的研发障碍,良率也迅速提升。
2019年底,中芯国际14nmFinFET工艺正式实现量产。同时,在2019年三季度业绩电话会上,梁孟松提到了14/12nm后的N+1节点工艺。
N+1节点,是中芯国际迈向全新高度的里程碑。
02.真正的舞台
很多人不理解梁孟松为什么加入中芯国际,论实力,三星明显更胜一筹。但是梁孟松非常清楚,中国才是未来真正的大舞台!中芯国际落后的工艺和技术,广阔的市场以及发展半导体产业的决心,都为他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就在梁孟松加入中芯国际的2017年10月,国家大基金总裁丁文武透露,国家大基金对中芯国际的总投资将近160亿元。2017年底,大基金持有中芯国际15.06%的股权,成为第二股东,仅次于大唐国际的16.24%。2018年1月30日,中芯国际又宣布联手大基金、上海集成电路产业基金共同投资102以美金强攻14nm及以下先进制程的研发和量产。
这简直就是为梁孟松量身打造的产业配套和资金支持!
加入中芯国际仅2年后,2019年底,中芯国际的14nm工艺就实现了量产,这对中国半导体产业来说着实是个奇迹!此前,中芯国际对于FinFET的理解都停留在纸面上,不是完全看不懂,而是根本顾不上…
梁孟松对于FinFET的理解,可以说业内无出其右。FinFET的发明人胡正明教授恰恰是梁孟松的博士导师,两人有非常多的学术和理论研发领域的合作。这也是后话。
5后记
当我们回看中芯国际的历史的时候,发现“让中国芯,走向国际”的公司灵魂,从张汝京和江上舟开始,已经传承了20年。如今,中芯国际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中芯国际的舞台是在全球,先进制程是一定要坚持的方向。中芯国际就像一个负重的少年,正走在黎明前的大道上。
中芯国际20年风雨,就要见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