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国产大硅片【硅产业集团】即将上市
4月9日,硅产业集团进行新股申购,申购代码787126(沪硅产业)。等了多年的国产大硅片第一股,即将登陆资本市场。
硅片是芯片制造的核心材料,90%以上芯片的都是用基于硅片做出来的。包括各种分立器件、逻辑芯片、模拟芯片、存储器、微处理器等。都是在硅抛光片上,深加工而成。从单晶硅厂出来的硅片我们称为硅抛光片,在晶圆工厂完成芯片制造后,一般称为成品晶圆。因此硅材料是整个芯片产业的核心基础。
制造芯片的硅都是哪里来的?
感谢老天爷,让人类发展半导体产业。半导体产业到现在如此兴旺发达,成为电子信息时代的基石,这和便宜易得的硅材料分不开。
硅材料真的非常容易得到!
在地壳元素含量中氧元素是最多的占比约48.6%,第二位就是硅约占26.3%。因此硅元素基本也能视为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量大易得。因此有种说法:“人类发展芯片产业,老天爷也在帮忙”。
不过地壳中的硅元素,大多以硅酸盐矿的形式存在,最多就是二氧化硅——俗称石英。
不过制造芯片的硅是高纯度的单晶硅。纯度多高呢?目前集成电路级所用的硅材料纯度为99.9999999999%,即12N,世界上最纯的物质没有之一,什么24K黄金在集成电路级单晶硅面前简直弱爆了。
但是地壳中的硅材料并不能直接用来做芯片,要把硅酸盐矿一步步深加工,最后提纯至12N的单晶硅,就是我们常见的大硅片。
提这种纯度的硅,工艺也极其复杂,大致流程是石英砂用电弧法提出工业级多晶硅;多晶硅进一步深加工做成高纯度电子级多晶硅;然后就是我们熟悉的切克劳斯基直拉法做成硅棒,然后再经过切磨抛,变成大硅片。
直拉法做到集成电路制造用的大硅片公司,就是我们通产意义上说的大硅片生产企业。
大硅片送入晶圆工厂,进行集成电路制造工序加工,出来就是成品晶圆了,然后再切下来进行封装测试,就变成我们常见的芯片。
硅片有多大的市场规模?
2018年,全球半导体制造材料市场规模约为318.35亿美元,其中硅片市场规模为117亿美元,占比36.78%。其中中国市场规模约占十分之一,约11-12亿美金左右,折合人民币80亿元。
这基本上和中国晶圆工厂的产能全球占比基本一致。但是随着中国12英寸新建的线陆续投产,预测2022市场份额将增至120亿元左右。
中国国产硅片什么水平?
目前中国硅片领域中,6英寸的国产率超过50%,已经能够做到自给自足。8英寸国产率约10%-15%,就比较欠缺了,而12英寸基本是一片空白。市占率只有1%。所以我们的短板在8英寸、12英寸等大尺寸的硅片上,是有欠缺,这就是硅产业集团的使命,提高国产化率,自主可控。
而作为全村的希望,硅产业集团肩负集成电路最重要材料的大硅片的自主之路。
硅片分类
一般从电阻率我们分为本征半绝缘片和导电片,其中导电片又分为N型片和P型片。
从硅片尺寸又分为4、5、6、8、12、18英寸等不同直径的硅片。
硅片制造工艺不同主要又分成:直拉法片和区熔片。其中直拉法的较多,区熔片较少且最大尺寸为8英寸。
在产线上作用不同又分为正片(直接用于制造芯片)、测控片(用于测试工艺、调试机台、监控良率等)、以及陪片/挡片/反抛片等。
根据实际产品又分为硅抛光片、外延片、退火片、以及SOI硅片和NTD硅片(中子嬗变掺杂硅)等。其中抛光片用量最大,SOI硅片和NTD硅片在特殊场合使用。
硅产业集团的旗下的三家公司,可以生产8-12英寸各类抛光片、外延片、以及8英寸的SOI硅片。其中新傲是全球少数几家能生产SOI硅片的公司。
全村的希望:硅产业集团
上海硅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本次科创板发行人主体,曾用名上海硅业投资有限公司。硅产业集团可是“根正苗红”的“二代”,股东主要包括上海国盛(国资控股)、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金(大基金)、嘉定工业开发集团(嘉定国资委控股),武岳峰,上海新微(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研究院控股公司),以及上市公司上海新阳等。
旗下包括三家公司包括,上海新昇半导体,上海新傲半导体,芬兰Okmetic,主要产品包括12英寸硅片,8英寸硅片和8英寸SOI硅片。
其中新昇半导体是被所有人提及次数最多的国产大硅片公司,是顶着众多光环的明星公司。
新昇科技成立于2013年,股东包括硅产业投资公司,上海新阳等。而创始人是“中国半导体教父”张汝京,离开中芯国际后,张汝京并没有闲着,而是选择继续创业,这次瞄准的是集成电路制造基础材料大硅片。因为在此之前,国产大硅片是一片空白。
日本信越化学、日本SUMCO、环球晶圆、德国世创等几大巨头牢牢的把控着8-12英寸大硅片市场,特别是12英寸硅片市场,几乎是一片空白。
张汝京早年创办世大半导体,后被台积电收购。2000年前后来中国大陆创业,创办了中国最先进的晶圆代工公司中芯国际,好景不长,后因为中芯国际陷入诉讼案,2009年张汝京被迫出走,离开亲手创办的中芯国际。
后在国家大力支持下,张汝京创办国产大硅片公司,这便是新昇的由来。
可惜的是2017年,张汝京再次离开新昇半导体。2019年,张汝京曾经的助手,前中芯国际CEO邱慈云上任,成为新昇半导体新一任CEO。
国内FAB扩产积极,硅片需求持续上升
根据芯思想赵老师统计,截止2019年国内现有的装机产能8英寸约为每月100万片,12英寸约为90万片。其中12英寸硅片需求量相比2018年的60万片/月,大幅度上升,这和国内近年来积极扩建12英寸线有关。预测未来国内还将计划新建数条8英寸和12英寸产线,需求量进一步增加至8英寸每月120万片,12英寸每月150万。
国际巨头垄断,急需提高国产化率
但是目前大硅片主要产能被国外公司垄断,根据赵老师的统计,2019年信越独占老大位置占据了29%的市场份额,SUMCO占比约23%,环球晶16%,世创12%,SK Siltron 12%,五大巨头合计占比92%。
虽说日本不会像对待韩国一样,对中国贸然断供,但是由于不抗力因素影响,被迫断供的风险是存在的。日本国家多地震,地震后需停工检修,往往时间较长,极大影响了大硅片的供给。
当时“311”日本大地震,就极大的影响了日本半导体公司的正常生产活动,停工长达半年之久,多项半导体材料无法及时供应,但也给了国内包括江丰电子公司在内的半导体材料公司一个机会。
同理大硅片,作为最重要的半导体材料,日本硅片双雄掌握了超过50%的市场份额,这样的供应链风险不可忽视。
阻碍硅片国产化率提升难点在哪里?
硅片是一个纯粹to B端的产品,下游客户只有晶圆工厂。因此国内的晶圆工厂的支持力度决定了国产率到底能提升到多少。
一方面是国产硅片的质量、性能、产品稳定性、一致性等问题,硅片公司必须拿出绝对过硬,无可挑剔的产品;另外一个方面就是下游客户的使用习惯问题。
由于硅片属于重要原材料,在早期工艺验证时期如果使用了某公司产品,后续量产也会继续使用该公司的产品。原因无它,万一换更换硅片供应商,导致良率下降,出现损失,这种损失晶圆工厂是无法接受的,因此晶圆工厂更换供应商意愿非常弱。
同时硅片虽然属于重要材料,但是在芯片成本中占比非常低,即使国产较国外产品售价便宜一半,也不会大幅度提高晶圆工厂的利润,属于收益有限,但是风险无限的举动。因此包括国产硅片在内的国产半导体材料公司,想要替代日本公司作为主力供应商,难度非常大。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从新工艺验证开始就和晶圆工厂一起开发,然后通过测试,这样未来才能成为主力供应商。比如中微的5nm刻蚀机,通过了台积电的5nm工艺验证,未来台积电量产5nm工艺,一定会大量采购中微的设备。
总之,国产替代不等于低价替代,需要是过硬的产品质量,以及和客户长期共同开发积累,获得最终信任感,收获订单。
硅产业集团上市,还有很多难题等着去克服。
关于大硅片行业的深入解读,在2020年4月3日《一文看懂半导体硅片所有猫腻》中有详细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