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说芯语”已陪伴您1160天



1975年4月,日本东京。
 
在那个春天,日本索尼推出了它的新产品“Betamax”和配套的机器SL-6300.

在那个还不算太发达的时代,这两款产品的功能看起来颇为强悍:它们能让用户录下电视里播出的节目,还能让大家在家里就能欣赏电影。
 
这,就是“录像带”时代的开端——在那几十年里,录像带是全球范围内最主流的影音娱乐方式,直到DVD和互联网普及。

站在1975年的视角上,作为“录像带”时代的缔造者,索尼自然而然会被看作是伟大的胜利者。但当时恐怕没人想到,短短十三年后,同样是在“录像带”市场上,缔造了这个时代的索尼会输的一败涂地。
 
就在索尼发布Betamax的第二年,1976年,日本JVC、松下、RCA三家公司联合推出了VHS格式录像带及其配套设备——索尼的对手,上场了。

和Betamax相比,VHS的画质非常糟糕,唯一的卖点就是录像时长更长。因此,索尼对自家的产品非常自信——仗着手里的Betamax专利,索尼打算独吞整个录像市场——它并不积极寻找合作伙伴,也不太乐于授权别的厂商生产Betamax格式的录像机。
 
VHS背后的那三家则完全不同,它们不仅在积极寻找合作厂商,授权费还低到吓人,简直是求着别人买VHS。很快,VHS旗下就聚集了一大票兄弟公司,而Betamax这边,只有孤零零的一个索尼。

然后,索尼的噩梦就开始了:更多厂商选择生产VHS设备,市场上购买VHS的消费者也越来越多,于是又导致更多的厂商选择VHS——“规模效应”的雪球一旦滚起来,其威力凡人不可阻挡——随着VHS阵营越来越庞大,VHS技术也在不断升级,到了80年代中后期,VHS和Betamax的品质已经难分伯仲。
 
短短数年之间,VHS就已经占据了日本60%的市场份额,硬生生地砍翻了Betamax,成为了产业的标准。到了1988年,连索尼自己都开始生产VHS录像机了。
 
至此,轰动世界、写入无数商学院教科书的“录像带格式战”正式结束,胜负已分。

最近,我们谈论了很多关于“制裁”的事情,发表了不少关于这一方面的想法。到今天这个时候,应该已经没人再质疑“国产替代、自主可控”的必要性了。作为一个长期关注“中国制造”、“国产替代”的媒体工作者,目前的局势,印证了我们之前的看法,说明我们正站在一个正确的方向上。
 
但当年日本市场的旧事,让我想到了一些别的东西——技术领先的索尼输掉了底裤,技术落后的JVC们却赢得了胜利——“科技竞赛”,到底是个什么玩法?
 
科技竞赛的“潜规则”
 
之前的文章里,我们聊过乌克兰总理米哈伊洛·费德洛夫通过社交软件要求全球多家知名科技公司制裁俄罗斯。虽然不少企业停止在俄服务纯粹是因为卢布贬值太狠,需要尽快止损,但这并不妨碍费德洛夫拉大旗作虎皮,把这些“商业行为”看作“对俄制裁”。
 
但为什么费德洛夫会找这些公司而不是别的公司呢?
 
很简单,因为这些企业,才是各行各业的“大哥”——因为出事儿了,真的有人找他们。就是他们,制定了各个行业的规则。
 
已经退出俄罗斯市场的企业
 
美国企业平均有35.9% 的收入来自美国之外,其中科技行业国际收入占比最高,达55.86%(来源:Morningstar,2019年9月)。五大科技公司中,苹果、Facebook和Alphabet三家的国际收入占比均超过一半,微软接近一半,亚马逊也有27%。

 

那么,问题来了:
如何做大哥?
 
在我个人看来,相比起容易被价格、定位、偏好等因素影响的市占率,对国际大厂来说,影响力的大小更为关键。
 
以苹果为例,虽然经常隔三差五就丢掉市占率的宝座,但从来没有退出第一梯队,而且手机一年比一年更贵,在高端路线上一路“地板油”狂奔。
iPhone价格连年升高

 

苹果之所以能这么玩,就是因为它有强大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个是品牌,这针对的是消费者,
和市占率相关。
一个是市值,这针对的是投资者,
和股价相关。
 
品牌上,根据Brand Finance的统计,苹果的品牌价值3551亿美元,全球第一。而这个榜单的第8名和第9名,则是赫赫有名的中国工商银行和华为。
 
要知道,根据定义,品牌价值的高低反映的其实是品牌的综合形象,代表着这个品牌能为需求者带来多高的价值。这么来看,苹果品牌对用户的影响力要远超其他品牌。
 
市值上,苹果公司以 2.96 万亿美元的市值(截至 2021年12 月 27 日)成为有史以来第一家有望突破 3 万亿大关的公司。

市值所表现的,是投资人对于企业的信心。一家公司股价和市值越高,说明投资人越看好它未来的发展,愿意买它的股票,甘愿真金白银地给它打气。

前两年沸沸扬扬的“芯片风波”里,最受关注的企业除了华为,就是台积电和ASML。这两家企业的影响力不用多说,懂得都懂——台积电是全世界最强大的高端芯片制造商,ASML则是高端芯片制造装备的唯一生产商。
 
这两家企业会走上风口浪尖,也是因为他们的影响力实在过于强悍了——台积电的客户里包括了欧洲、北美、东亚绝大多数的科技公司,ASML的客户则几乎覆盖了包括台积电在内的所有高端芯片制造商。
 
因此,影响力,就是世界“科技竞赛”的潜规则。谁能服务更多的人、提供更大的价值,谁的影响力就更大。
 
哪些“中国制造”在影响全球?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统计,全球200多个国家中,已经有超过128个国家的对华贸易量超过了对美贸易量。在亚非拉的新兴市场国家,当地消费者对于中国企业的信任程度高达80%,即便在发达国家市场,当地消费者对于中国企业的信任度也有51%。
中国企业出海现状(Doge)
民心可用了属于是。
 
这说明,中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有了足够大的市场,取得了足够多的信任——中国企业打好了全球影响力的基础。
 
但需要注意的是:全球影响力是非常强悍的技能,并不是那么容易掌握的——尽管中国企业把生意做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但这并不能直接帮中国企业塑造影响力。
 
如果想获取全球影响力,一家企业必须要满足三个要素:
 
第一,你的技术要足够先进,要有能力解决问题。
 
第二,你必须代表着未来的技术趋势,不能开“科技史的倒车”。
 
第三,你必须足够国际化,你的供应商和客户最好来自世界各地。如果可以,你应该主动出击,提前布局海外市场。
 
事实上,凡是能踩中这三个要素的中国企业,无一例外,在全球市场上都拥有强悍的影响力。
 
通信领域,5G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华为在这个领域上的技术积累和专利也全球领先,而且很早之前就已经把市场开拓到了欧美,还在欧美开设了多所研究机构。
 
三个要素齐备,于是华为自然在全球通信领域获得了强大的影响力。
 


交通领域,在广大的新兴市场国家,高速铁路无疑代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而中国的高铁建设、运营经验也冠绝全球。至于国际化,那就更不必多说了,中车集团早就把工厂开遍了亚非拉,甚至在美国也有中车的工厂——洛杉矶的地铁都是中车的产品。
 
同理,三个要素齐备,中国中车集团拿下了全球高铁市场的七成份额。
 

机器人领域,无人机代表未来发展方向,而我们当年培养了大批的专业飞控软件人才,这些人手里掌握着非常先进的技术却又没有进入体制内的研究所——于是他们便开始创业,然后我们就有了大疆无人机。
 
而大疆从一开始就盯上了国际市场,大疆八成以上的收入都来自于海外。全球最受欢迎的五款民用无人机全都是大疆的产品。
 
又是一个三要素齐备的故事。


数字经济,
可能是未来中国影响力最强的产业
 
而在我个人来看,以现代信息网络为载体的数字经济可能是最适合中国企业发展全球影响力的战线。
 
过去20年,互联网创造了新的商业环境,使得各行各业通过平台获得直接服务消费者的机会,大大降低了成本。而在这个过程中,云计算、数据库、物联网技术不断成熟,并逐渐向零售、制造、教育、医疗等行业深入渗透。

根据估计,2022年,中国数字经济占GDP的比重可能会超过50%,与此同时,全球的数字经济也在高速发展之中,对网络技术的需求,远超先前的预期。
 
以号称“数字经济基建”的数据库技术为例,在中国数据库品牌强势崛起之前的几十年时间里,美国的Oracle(甲骨文)都稳稳占据世界第一的宝座。

但随着技术发展,数据量暴增,Oracle的传统数据库不再能应付如此庞大的数据,渐渐便力不从心了。毕竟,在Oracle最辉煌的时代,网络上的数据还没有今天这么爆炸——它所擅长的依旧是处理企业、银行交易等结构化数据的关系数据库。
 
但面对今天“漫天飞舞”的短视频、电影、网剧、小说、图片等等“新型数据”以及数以亿万计的访问设备,传统关系数据库的性能就有点捉襟见肘了。
 
因此,云数据库、非关系型数据库、内存数据库、流数据库等等新型数据库成为了未来的发展趋势。事实上,全球数据库市场每年增加的收入里,有一多半都是云数据库贡献的。而中国,作为一个数字经济大国,自然也孕育了许多水平一流的数据库厂商。

武汉达梦,湖北武汉的企业,手握50多个全球领先的研究成果,还拿了30多个国家级、省级科技进步奖,在全球范围内给数十万家用户提供数据库服务。国家电网的调度指挥系统就用的他家的产品。

南大通用,位于天津,国家规划布局的重点软件企业,技术实力自不必说,2019年被授予“国产数据库最具影响力品牌”。全球化布局这块,他们的口号就是“让世界用上中国的数据库”——全球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在用他们的产品。

奥星贝斯,位于北京,在2010年开发出100%自主研发的分布式数据库,已连续 8 年稳定支撑双 11,曾在被誉为“数据库领域世界杯”的 TPC-C 基准测试中击败Oracle,创造新的世界纪录并保持至今。

如果着眼于未来,我们会发现:这些擅长处理“新型数据”的国产数据库的前景比Oracle要更为远大——数据已经像劳动、土地、自然资源一样成为了生产要素,数字经济做大已成定局,大规模出海去布局海外、服务全球市场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结束语
 
去年年底,小李子主演的电影《不要抬头》上映了。电影的故事很简单——面对着一颗射向地球、即将毁灭世界的彗星,地球上的人们却仍然蝇营狗苟,只顾争权夺利,丝毫不在意近在咫尺的死亡威胁。

华为的轮值董事长郭平在一次名为《向上,点亮未来》的线上演讲里以这部电影作为引子,他认为:包括华为在内的整个科技行业应该眼光放长远,格局放开点,不要囿于狭隘的倾轧思维中。
 

对于中国的高科技企业来说,最近几年的日子的确有点不太顺利。但正是这个时候,我们反而要“格局打开”——我们努力做到“自主可控”,不是为了“分道扬镳,各玩儿各的”,而是要为了未来“积攒弹药”。
 
怎么积攒?
还是三点:
 
第一,认清形势,坚定选择未来科技的发展趋势,不要开“科技史的倒车”。
 
第二,死磕技术,追赶乃至超出世界先进水准。
 
第三,团结协作,“把自己的朋友搞得多多的”,开拓海外市场的同时,也要在国际市场上“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自主可控”是必经之路,但只是追求“自主可控”,格局就小了——中国企业要构建自己的全球影响力,然后在构建影响力的过程中,逐渐实现“自主可控”,乃至“改写行业标准和游戏规则”。


———————– END———————–



推荐阅读:

小芯片联盟成立,大陆芯片“危”?
寒武纪光芒褪去,人财两失!

中国AI芯片提前进入肉搏期

芯片刚从香港到搬到深圳、东莞,又要连夜搬走
中国存储的千钧一战
Figma封停大疆等账号,国内有替代吗?
中兴咋了?

俄罗斯芯片为什么不怕制裁卡脖子?
被美国科技巨头“群殴”的俄罗斯,“科技自立”得有一个新思路

别光盯着马斯克了,中国的“星链”刚刚上天
中办协发布:2021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运行情况

“科技制裁”中的俄罗斯,能教会我们什么?
大把AI芯片公司将倒在2023年





是说芯语转载,欢迎关注分享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科技竞赛,有「自主可控」就够了吗?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