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桩跨国并购吸引了全球目光。

美国芯片巨头英伟达正式宣布将以近400亿美元价格收购英国安谋公司(ARM)。 

在半导体行业,跨国并购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儿,许多并购消息公布后,都会引发行业内的讨论和关注。

然而谭主观察到,这次的消息公开后,讨论的范畴早已超出了并购本身,关注的焦点也不仅仅是技术和市场,甚至还引发了恐慌情绪。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附庸

并购消息公布后,英国安谋公司和政府层面都第一时间公开表态。

英国安谋联合创始人豪瑟在信中指出:

“被美国公司收购后,安谋或将成为美国的贸易武器,而使英国成为美国的附庸国。”

英国国际贸易部发言人表示:

“如果收购对英国国家安全或金融稳定构成威胁,英国政府将毫不犹豫地进一步调查此事”。

这次收购引发的反对声浪之猛,为近年所罕见,甚至上升到了国家主权的层面。

一桩公司并购案为何会引发如此激烈的反应?这还要从美国近年来的频频动作说起。

2014年,美国高通收购了英国芯片制造商CSR公司,这家公司在蓝牙、蓝牙智能和音频处理芯片领域技术极为先进。

同年,美国企业Cirrus Logic收购了英国公司欧胜,这家公司用于音频处理的混合信号芯片闻名世界。

2018年,美国苹果公司以6亿美元收购了英国企业Dialog。

这三家芯片公司无论是从规模、技术、还是市场占有率来看都在全球半导体行业占有一席之地。

现在全都落入美国人的手中。

在这样的形势下,安谋公司被收购,极大刺激了英国,因为安谋公司是英国半导体硕果仅存的“掌上明珠”。

对于安谋的地位,赛迪集团总经理秦海林一句话总结道:

“无ARM,不设计。”

安谋为芯片设计提供架构,可以理解为芯片设计的“规则”。

没有“规则”就无法设计,没有设计也就没法生产和制造芯片。

在全球手机芯片设计领域,安谋的“规则”处于统治地位。

某种程度上而言,全球每10个芯片研发人员中,有9个以上都得用安谋的“规则”去设计芯片,安谋公司的地位可见一斑。

美国人对英国的半导体公司的收购可以用“扫货”来形容。

英国在芯片行业的“阵地”,正在纷纷落入美国的控制之下。

失去“阵地”并不是最可怕的。让英国反应如此激烈的,是美国架设在“阵地”上的“武器”——制裁。

安谋创始人豪瑟认为,这使英国处于令人难以置信的立场,即关于安谋的产品出售给谁的决定,将在白宫而不是唐宁街做出。

豪瑟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看看这些年来美国的行径就知道。

把商业政治化的手法已经昭然若揭。

美国不仅四处挑起贸易战,还针对不同国家肆意发动制裁。

这其中,在芯片等高科技行业的动作尤为频繁,切断企业的供应链条、逼迫外国公司出售业务。

当英国企业被纳入美国的监管框架,它们将受到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海外资产控制办公室的直接监管控制,而这正是美国制裁的发起点。

安谋在半导体行业的地位决定,一旦美国利用它作为“枪手”发动制裁,其影响范围将波及全球。

更让英国感到担心的是,如果美国利用安谋发动制裁,许多国家会采取反制措施。

那时,最直接承受伤害的可能是安谋这个“枪手”,而不是躲在背后的美国。

如果反制的火力过猛,到时候受到伤害的可不仅仅是企业的利益,英国的经济主权受损也不是危言耸听。

英国只能被迫替美国“挡子弹”。

在利益面前,昔日的盟友也沦为美国的附庸。

失衡

担忧的不仅仅是英国,恐慌的情绪在蔓延。

首先就蔓延到了与英国仅隔一道海峡的欧盟各国。

不仅仅是因为这里离英国近,更重要的是欧盟各国的一些企业在全球半导体行业的某些环节有很大的话语权。

而这种格局正在被美国打破。

今年2月6日,集成电路行业分析机构IC Insights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

半导体并购活动在2019年的总额同比增长22%,达到317亿美元。

科技记者叶展旗观察到:

这几年,美国公司在海外并购的步伐明显加快。而欧洲的企业是其重点目标。

2016年,美国英特尔收购意大利半导体制造商Yogitech,该公司专注为机器人和无人驾驶汽车开发芯片,其技术在行业内独一无二。

Wi-Fi之父塞斯林克斯创立的荷兰企业GreenPeak也被美国企业收购,该公司在低功耗无线传感器芯片领域享有优势地位。

从2014年到今年年初,欧洲在半导体细分领域的王牌企业,屡屡被美国企业收购。

谭主粗略分析了一下被美国并购的欧盟企业,虽然大多数的规模不大,但却是优质的“隐形冠军”企业。

企业并购是商业行为,一方愿卖,一方愿买。

本来无可厚非,然而让欧盟各国感到不安的是美国在并购中不但是“选手”,还充当“裁判”,成为许多并购案的仲裁者。

就在美国不断收购欧洲科技企业时,却频频阻挠欧洲企业收购美国企业。

美国外国投资审查委员会(CFIUS)曾阻止德国英飞凌公司收购美国的赛普拉斯半导体公司,理由是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威胁。

不仅如此,美国更是将自己“裁判”的手伸向了美欧之外的并购案中,频频利用“长臂管辖”的手段干扰破坏正常的商业并购。

当中国企业收购陷入困境的德国半导体公司爱思强时,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突然插手,通过一系列“长臂管辖”的法律否决收购,并迫使德国政府改变主意。

2016年1月,一家中国风险投资基金以33亿美元收购荷兰Lumileds的交易同样被美国出手阻挠。

据外媒报道,其原因可能是收购业务中涉及一项半导体核心技术,美国不希望中国公司掌握该技术。

在美国利用双重标准进行的并购之下,半导体行业自由开放的规则被打破,整个行业链条的平衡也被破坏。

如果根据芯片设计制造的流程划分,可以简单分为芯片设计——芯片制造——芯片封装测试三个环节。

虽然美国公司在链条各个环节的实力都很强,但不足以统治整个产业链。

欧盟和东亚国家的一些公司占据了一些链条上的“制高点”。

半导体行业是个高度全球化分工的产业,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公司各有分工又相互协作,链条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对于整个行业繁荣和技术进步是非常有益的。

如今,美国一番“攻城略地”,对整个产业链条的控制更强。

也就意味着它可以随时切断一些链条的连接点。

把商业活动政治化已经成为美国这几年的惯用伎俩。

然而美国并不满足于此。

对于一些高度依赖核心技术的行业,美国把手伸得更长,试图控制整个产业链条,以此来操纵科技的研发为美国利益服务。

将商业政治化、科技政治化已经成为美国的逆全球化的重要“武器”,而在这当中,美国的盟友也没能幸免。

英国和欧盟对美国的信任也慢慢动摇。

今年6月,负责欧盟竞争事务的欧委会执行副主席维斯塔格鼓励欧盟企业在欧盟内部进行更多的跨境并购,以抵御掠夺性外国买家,尤其强调电信市场整合的潜力。

这个“掠夺性外国买家”指的是谁,不言而喻。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政治系教授沈逸评论道:

“现在是美国从二战结束,在半导体行业形成自身霸权地位之后,持续不断的去巩固自己霸权地位的表现,怎么消除对自身霸权的威胁?就是要把潜在的竞争者吃掉。”

某种意义上而言,整个半导体产业链条上的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会传递到末端的消费市场。

行动

而中国作为最大的半导体消费市场应该如何应对这些风险挑战呢?

在半导体产业链上,中国在芯片产业的设备、材料、集成电路设计、晶圆代工和封装测试五大领域均有相应对标的厂商。

在前端的芯片设计环节,有作为世界十大半导体厂商的海思;在芯片制造环节,代工有中芯国际;在材料领域,有中环股份,有研新材……

总之,中国产业链相对比较齐全。

但也要看到,在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的突破上,我们还有很大差距。

半导体行业格局发生的种种变化也不断提醒我们,逐步完成国产替代,摆脱依赖是必由之路,没有捷径可取。

这几年,中国半导体行业的发展已经传递出一些积极的信号。

产业界在探索新的可能。

这几年,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不断从零出发,重新创业。

最近,他融资150亿元在山东青岛开办了一家新的半导体企业,想要再次填补一个大陆集成电路产业的空白。

这位年过七旬的老人叫张汝京。

他是中芯国际的创始人,被誉为中国半导体之父。

如今,中芯国际已成为中国内地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集成电路芯片代工企业。

而张汝京没有停下脚步,而是瞄准中国半导体行业的空白和短缺不断再出发。

他也是许多中国“半导体人”的缩影,无论年龄,无论成就,始终面向未来,敢于刀刃向内。

学界在把理论转化为实践。

今年毕业季,走向社会的不仅有毕业生,还有从学界诞生的成果。

7月25日,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布了该校首期“一生一芯”计划成果。

国科大2016级计算机学院本科生金越、王华强、王凯帆、张林隽和张紫飞,仅用4个月就主导完成了一款64位处理器芯片设计。

这款芯片被命名为果壳,这成为了他们最硬核的毕业证书。5位毕业生现在正在深圳,参与新的更高性能芯片的设计。

资本加大投入也成为一个风向标。

截至9月24日,在科创板市值前十的公司中,有七家是半导体企业。

还有一名掌管资金近200亿人民币的基金经理,将自己投资组合中的所有股票,都换成了中国的半导体企业。

“半导体热”不只是一阵风,它的背后是整个中国的共识。

9月25日,工信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发布《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白皮书(2019-2020)》。数据显示:

2019 年我国直接从事集成电路产业的人员约51.19 万人,同比增长11.04%。集成电路产业2019 年销售额为7562.3 亿元,同比增长15.8%。

纵观半导体行业的发展历史,这个增幅着实不小。

中国现在也成为全球集成电路生产线建设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我们正在努力奔跑。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