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飞凌欲收购ST,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一时间,消息满天飞~~~
笔者也抽时间搜罗下已公布的消息及各方声音,就此事也发表些看法:
据彭博社消息,英飞凌欲收购意大利半导体科技公司意法半导体,并且,有关知情人士宣称,去年英飞凌已经与ST就收购事项进行早期会谈。
收购原因
在最近发布的麦克林报告2018年中期更新中,IC Insights预测2018 -2022全球GDP和半导体市场相关系数将达到0.95,高于2010-2017的0.88,表明全球GDP增长对半导体市场增长的影响呈现上升趋势。这主要是因为近几年半导体制造商和供应商在越来越多地兼并和收购,同时也说明了行业的成熟。
近几年,半导体市场趋于稳定,几大芯片厂商排位稳固,在各自主要领域掌握成熟的核心技术,长期占据主要市场份额。因此,各大厂商多采用收购的方式拓展业务范围,减低成本。例如,英特尔收购Mobileye增加自动驾驶业务,高通意图收购恩智浦进入射频、身份识别等领域。
英飞凌科技公司于1994年在德国慕尼黑正式成立,其前身是西门子集团的半导体部门,1999年独立,经过一次改名后,于2002年正式更名为英飞凌科技。主要为有线和无线通信、汽车及工业电子、内存、计算机安全以及芯片卡市场提供半导体产品及系统解决方案,在汽车电子、功率半导体、智能卡IC等领域均处于领先地位。
但随着汽车电子市场的逐渐扩大,英飞凌也受到压力。2016年时出资4.7亿欧元收购Gree旗下Wolfspeed功率和射频业务部,意图成为全球第一的碳化硅功率器件供应商和排名第一的射频功率器件供应商。但收购遭到美国政府的反对而失败。后来也成功收购荷兰MEMS 设计公司Innoluce和Merus Audio公司。
从业务上看,意法半导体与英飞凌的市场方向多有重合,属于竞争者关系。这也就不难看出英飞凌希望通过此次收购得到“1+1>2”的效果。
但意法半导体也是这样想的吗?
收购障碍一
意法半导体(ST)同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公司之一,以业内最广泛的产品组合著称,为不同电子应用领域的客户提供智能驾驶和物联网半导体解决方案。在前不久公布的2018年第二季度财报中显示,意法半导体第二季净营收总计22.7亿美元,较去年同期成长18.0%,毛利率40.2%,营业利润率为12.7%,净利润则是2.61亿美元
意法半导体总裁暨执行长Jean-Marc Chery表示,意法半导体第二季营收相较去年第二季,再次获得两位数的成长,主要财务指标均优于表现,并有望达到该公司在Captial Market Day(资本市场日)中所提出的2018年预计获得14%到17%营收的目标。
近几年,意法半导体大力开展汽车电子和物联网业务,也为业绩增长提供了主要动力,在工业市场也表现优秀。
收购障碍二
据悉,目前法国政府是意法半导体的最大股东之一,对ST与英飞凌合并持反对意见。这意味着,政府仍是本次收购案的障碍之一。
前不久高通收购恩智浦宣告失败,为此高通将支付恩智浦20亿美元的“分手费”。这一事件给想要发起收购的企业敲响警钟:政府仍是需要攻克的重要目标。
国家政府主要关心企业间收购对市场经济的影响,是否会出现市场垄断现象。而反垄断也一直是各国政府的关键“业务”之一,微软、苹果、谷歌等多家科技巨头都曾收到各国司法部门的起诉,并为此支付了巨额罚金。
对于政府而言,反垄断制度是为本国经济发展提供动力,维护市场体系竞争有序、促进国内企业良性竞争的保障。美国的反垄断制度与实践也是经历了100多年的演进和完善,才逐渐形成垄断与竞争动态并存的格局,为美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帮助。而中国的《反垄断法》于2008年8月实施,在10年间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就,并且以《反垄断法》为主题的反垄断规则体系正在完善中,理论研究和实际落实正逐步推进。在恩智浦收购案中,也是依据《反垄断法》的相关规定进行审查。
意法半导体于1984年便在中国设立办事处,是首批在中国设立营业机构的国际半导体公司之一。目前,在全国有16个办公室、5,300名员工,并且在深圳设立大型制造工厂,对中国半导体市场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一旦收购案成立,那么中国政府也将拥有一票决定权。
成功的关键
目前,英飞凌还未公布收购金额,这是将是影响本次收购案的关键因素之一。同时,英飞凌能否通过各国政府批准,也将决定着案件的成功与否。为此,英飞凌已聘请法国巴黎银行担任顾问,协助研究本次收购。
另外,还有一件业内事件值得思考:
最近一直与ST合作的阿里与英飞凌达成战略合作,将共同推进物联网应用。这次合作是不是也与收购案有关?又或者意味着阿里也会这此事中分一杯羹?
2017年,阿里巴巴以4411.47亿美元成为世界互联网企业前十位之一,旗下经营业务包括核心电商、云计算、数字媒体和娱乐以及创新项目和其他业务。2017年10月组建达摩院,致力于探索科技未知,以人类愿景为驱动力开展研究,覆盖领域就包括芯片技术、传感器技术、嵌入式系统等等。
在国家大力推动本土化芯片的当下,阿里巴巴作为国民企业的代表,前有雄厚资金,后有国家扶持,品牌吸引力十分明显。或许能够在这场“战役”中承担起“中国芯”崛起的重任。